考亭书院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、终老之地。宋绍熙三年(公元1192年),朱熹在此创建“竹林精舍”(后更名“沧州精舍”),并在此著书讲学、传道授业达八年之久,形成了浩大的“考亭学派”,后世尊称为“闽学”。现考亭书院石牌坊是明嘉靖十年修建,传为宋理宗御笔,书院由集成殿、道源堂、庆云楼等仿古建筑群构成,具备讲学、藏书、祭祀三大功能,是弘扬朱子文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的理学胜地。
朱子廉政故事
一 同安主簿 视民如伤
绍兴十八年(1148) ,朱子赴临安 ( 今浙江杭州 ) 参加会试,获赐同进士出身。绍兴二十三年(1153) ,朱子担任同安县主簿,掌管文书兼管县学,这是朱子担任的第一个职务,也是从政时间最长的一次。
一到同安,朱子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幅“视民如伤”,借此意告诫自己,对待百姓,要像对待伤口一样细心呵护。
“视民如伤”是朱子民本思想的出发点,秉承的是张载的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崇高追求与理想。2021年3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,在朱熹园中说,朱子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有很多一致的地方,要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增强文化自信。
二 南康赈灾 救民水火
淳熙七年(1180)五月到七月,南康军滴雨未下,禾苗枯焦,乡民人心惶惶。面对来势凶猛的灾情,时任南康军知军的朱子从减赋和赈济两个方面展开了赈灾。
按朝廷规定在平年所籴的常平米在凶年时仍要按原价出粜,这一规定使朱子无法用常平米赈济平民百姓。他不得不靠私人关系,为南康军20余万饥民争取到了半个月的粮食。
灾荒中,朱子还要面对猾吏、豪右、奸商的趁火打劫,他们收籴粮食,囤积居奇,牟取暴利。朱子立赏定法,免去税钱三分,奖励外来客商到南康粜粮,并借助参政周必大和江西安抚史张子颜来制止上流的遏籴闭籴,做好稳定人心、积粟赈济的准备工作。淳熙八年(1181)正月,他在星子县设场 7 处,都昌县设场 11 处,建昌县设场 17 处开场济粜。赈济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次年三月十五日收场。
面对严重的灾荒,朱子为赈荒写了数以百计的奏状、札子、榜文和布告,正是这种百折不挠、踏踏实实的为政作风,使南康军百姓度过了灾荒。
三 浙东反贪 为民请命
淳熙九年(1182) ,包括台州在内的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和虫灾,史书多次出现了台州“饥”“无麦”等记录。此时,朱子以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身份到台州视察灾情,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。
朱子每到一地,救灾的同时,也不忘弹劾不称职的官员。当得知台州知府唐仲友有严重的贪赃枉法行为时,他更是六次上书弹劾。其实,朱子之前跟唐仲友并没有什么私仇,对唐仲友的学问还是很认可的,朱子到浙江赈灾正是唐仲友姻亲王淮力荐的,可以说对他是有“知遇之恩”。本来朱子犯不着六次弹劾唐仲友,去得罪恩人王淮,但一想到大灾之时,唐仲友仍不断地放任亲属、部下贪污,盘剥百姓,逼迫百姓缴纳赋税,导致无数百姓背井离乡,而他自己却锦衣玉食,这是朱子最不能容忍的。
朱子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的事件,折射出朱子在大是大非面前,不计个人得失,坚守“为天地立心”的为政之道。
四 潭州惠民 白纸投状
绍熙五年(1194)五月, 两次向朝庭请辞无果的朱子,来到潭州(今长沙)。七月,便辞官回乡。在短短3个月任期内,他公正处理百姓诉讼案件。
在官府接收诉状的日子,有几个手持白纸诉状前来告状的老弱妇孺。按规定,除了官员、进士、僧人、道士等可以自己写诉状外,其他人必须由官府设立的“书铺”写好诉状后再投陈。朱子发现,书铺书写状纸往往以写状人给钱的多少来决定诉状的遣词造句,更恶劣的还有原被告的钱一起收,因此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。于是朱子就推行允许百姓“投白纸”的政策,百姓可以在官府接受诉状的特定日子将白纸交于书吏,随后再由专人负责听取并记录他们的诉求。为防止有人会钻“空子”而造成新的不公正,朱子还严格限制了可以投放的人群与事件。同时,朱子还对官府接受办理诉讼案件的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,要求属下官员集中办公,将所有诉讼案件分门别类、分清难易后再分头处理,如果有难以解决的案件则需集中研讨合议后处理。
朱子对民间诉讼程序的规定和理念,得到了当时朝野上下有识之士的称赞,也得到了后来历史学家的赞誉。
五 漳州知州 日月江山
绍熙元年(1190)四月,朱子到漳州上任。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,却做了许多实事,留下了许多佳话,当地百姓立朱子祠供奉,感念朱子之功。其中,流传最广的是朱子与白云岩的文化情缘。
朱子为了寻找建书院的地址,走遍了漳州的名山,最后选定白云岩。白云岩坡陡路滑,搬运砖瓦上山修建书院费时费力。于是,朱子让人传话四乡,定于重阳节这一天,让百姓来白云岩观看他如何使法,让砖瓦飞到山上。那日民众便趋之若鹜,在山下,朱子要求每人手持一砖一瓦上山参加活动。如此,朱子巧妙地解决了修建书院的材料问题,从此,民间便流传着“朱文公使飞瓦”的故事。
朱子还在白云岩紫阳书院留下了一副对联:“地位清高,日月每从肩上过;门庭开豁,江山常在掌中看”。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,两袖清风,可昭日月;下联说儒者读万卷、品万物、识时局,身在书斋,心系天下。朱子用寥寥数语,勾勒出思接千载、视通万里的宏大气象和大儒风范,体现出修齐治平的理想境界。
六 立朝帝师 匡正君心
绍熙五年(1194) ,经赵汝愚举荐,朱子改任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,成为帝师。
一生渴望能够“格正君心”的朱子,46天里给宋宁宗开了 7 节课,要宋宁宗恪守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。朱子在御前侍讲,引起了以韩侂胄为首的反儒学权贵的嫉恨,他们不时地向宋宁宗进谗言,处心积虑丑化朱子。当朱子借《大学》“格物致知正心诚意”的大义,当面批评宋宁宗“但崇空言,以应故事”时,宋宁宗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满,当天就以顾惜朱子年迈、天寒为由,冠冕堂皇地把朱子打发了。
庆元元年 (1195) 秋,宋宁宗听信反儒道的朝臣谗言,将儒道视为“伪学”,庆元三年(1197)正月,朱子弟子蔡元定遭受“伪学”之殃,被贬到道州,将“伪学之党”上升为“逆党”,将朱子列为党魁。宁宗还下诏,凡举荐改任的官员、科试士子,都须声明非伪学之人参加科举才能任用,同时,设伪学逆党之籍,党籍之人永不叙用。
庆元六年(1200)三月初九,朱子逝世,享年 71 岁。各地近千名学者、门人,不顾朝廷禁令,护送朱子灵柩,安葬于建阳黄坑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。
七 民为君本 君为民范
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战国时代,孟子就提出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著名论断。朱子的“民本”思想主要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。
朱子认为“民”是国家的根基,如果失去“民”和“社稷”,“君”也就不复存在了,所以“民”比国君更重要。他提出,“王道”的根本问题就是“民心所向”的问题,也就是说“王道”的核心思想是“得民心”,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基础和根本。要做到“得民心”,执政者要去做人民迫切需要的、喜欢的事情;人民痛恨和反对的事情,就不要去做。
朱子认为,实施“王道”的根本前提就是“正君心”。“正君心”的途径在于提高君主的自我修养,使君主摒弃私心,一心为公。他主张君主应开门听取意见,即使是逆耳的意见也要虚心听取,如果符合“民心”,就要形成方案去执行。
八 百日新政 礼法并重
绍熙五年(1194),朱子到潭州(今长沙)任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时,开始了他的“新政”。
当时,朝廷上下懒政之风蔓延。朱子制定了一种特殊的考核办法,令各县官员轮流到州,当面交一件公事去办理,考查他的办事能力,并一一记载,然后根据办事的效率任免官职。这一做法,取得很大成效,懒政怠政的局面有所收敛。
湖南地方赌博斗殴成风,官兵成了赌棍,官府对民讼拖延不理。朱子一到任就发布了诉讼约束榜,规定了县府处理各种民讼的限日,并抓了数十名恃强凌弱的地头蛇投入大牢。
朱子“礼法”并重,为了扭转世风,他开始整治学风,重修岳麓书院,并进行“扩编”。朱子极力扩大书院规模,在书院定养士名额 20 人基础上,再增补 10 名,实际达到 28 名,另外又置学田 50顷,保障书院的运行经费。同年七月,他把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作为岳麓书院的院规,亲自到岳麓书院视学讲课,邀请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来“讲座”。岳麓书院顿时成了三湘士子向往的问道圣地。朱子借改革新政,让理学之风吹进了湘中。
九 体恤民瘼 同民安乐
绍兴二十五年(1155) ,任同安主簿的朱子到南安与同安的交界处小盈岭巡察民情。忽然一阵风沙呼啸而来,热闹的村落变得空无一人。望着越吹越远的风沙,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:要在小盈岭上建造一座石坊,用来抵御风沙,让百姓免受风沙侵害之苦。
当地的村民闻讯纷纷自发地前来帮忙建造石坊。在大家齐心协力下,石坊建成了。朱子亲手在石坊后种下4株榕树。没几年,榕树便树冠如盖,跟石坊一起,伫立在小盈岭上,为人们抵御风沙。朱子怀着喜悦的心情亲笔题写“同民安”3个字在匾坊上,寓意为“安斯民于无既”。这座石坊也成了同安与南安两县的分界线。
朱子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,但在他任职期间,都会为当地的百姓办实事,这座屹立不倒的石坊就是其中之一。
十 社仓新举 惠民之政
乾道四年(1167) 春夏之交,闽北洪水泛滥,正奉祠闲居五夫里的朱子,与崇安知县诸葛廷瑞一起,上书建宁知府徐嚞,请求发放常平仓(官仓)的存粮,救济灾荒。徐嚞调派船只,发放常平米 600多石,灾情很快得到缓解。
受到启发的朱子上书建宁知府请求拨款建立社仓,知府沈度同意,并拨给钱六万缗经费。在朱子的精心筹划下,乾道七年(1171) 秋,社仓建成,变常平仓赈济为社仓赈济。
在朱子创办五夫社仓的带动下,建阳、光泽、建宁、瓯宁,顺昌等闽北各县相继仿之,建立社仓。不久,闽北境内建社仓百余所,且逐渐影响到省外。淳熙八年(1181)十二月,朱子呈请实施《社仓事目》得到孝宗的赞许和批准,社仓很快在全国推广, 朱子社仓的案列和做法也成为国家层面“法规”,所以也叫“朱子社仓法”。
《社仓法》的实施,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,改变了灾民依靠国家救济的唯一途径,培养了农民的自救和市场意识,是儒家经世致用的一个典范。
十一 推行经界 均平赋税
“经界”一词,最初解释为土地、疆域的分界。历史上,“经界”与“仁政”紧密结合在一起。经界的最终目的在于赋税均平,也是调节社会两极分化的杠杆。
绍熙元年(1190) 四月二十四日,朱子到达漳州,确立正经界、蠲横赋、敦风俗、播儒教的施政大纲,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为经界作深入调查,摸清了本州税籍不正、田亩荒芜、田税亏欠、赋税不均的情况,向福建安抚司、转运司、提刑司、提举司上状,全面论述自己对经界的看法与担忧。他表示,土地集中与赋税不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,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,积弊到了非革不可的地步。一旦经界付诸实践,并落到实处,既可均平田赋,充实国库,又可扶弱去弊,抑制为富不仁。
朱子站在朝廷官府与细民下户的立场,坚决主张经界。宰辅大臣留正等人,多支持豪姓大家,想方设法阻扰本土实施经界法,中央朝廷则依违于两者之间。绍熙二年(1191)十月,宋光宗“诏罢经界”,令朱子此前所作的努力付诸东流。只剩朱子笔下所揭露的社会弊病,在警示后人。
十二 婉拒义母 不徇私情
绍兴二十一年(1151) ,朱子被选授左迪功郎,同安县主簿,待次。任职期间,朱子公正廉洁,勤于公事,不徇私情,不畏权贵,兴利除弊,重视教育,深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,在当地很有名望。
一天,义母卓老夫人让人给朱子带一封亲笔信,希望朱子在同安为她的三儿子刘玶安排一份好差事。妻子刘清四觉得卓老夫人是朱子的恩人,刘玶又是义弟,在同安为官快两年的朱子应该有能力帮这个忙。朱子却不以为然,觉得刘玶智力、才干都不差于常人,完全有能力通过科考来成就一番事业。如果自己违心给他安排了岗位,有违朝廷的用人制度,对苦读的学子不公平,对刘玶的成长,也是一种误导。
当晚,朱子便饱含真情地给卓老夫人写了一封信。接信后,卓老夫人不仅没有责怪朱子的不近人情,还深赞朱子深明大义,为官清正,卓老夫人以此鼓励儿子刘玶,希望他以朱子为榜样,奋发图强,凭真本事考取功名,谋求好职位。刘玶谨遵母命,勤奋攻读。后来,刘玶果真成为一位有识之士,曾出任邵武军司法参军,后官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。
十三 心系民生 廉洁奉公
朱子一生为官时间不长,还不断辞官赋闲,长期依靠半俸生活,极其拮据,但他能坚守为官底线,绝不入流随俗,宁愿自己穷困一生,也不向下属官员和百姓伸手。
他对诸司州府迎来送往折送钱的现象非常气愤,他认为,如今朝廷上下对“迎来送往”的法规视而不见,捏造眉目变通贿赂,有些官员毫无廉耻,编造“忌日”“寿日”收受老百姓的血汗钱,应该马上制止。
作为地方官员,朱子总是十分爱惜百姓交纳的税钱。宋朝对官员十分优惠,新任的官员、退休的官员、官方邮差、进京赶考的秀才等,在朝廷设置的驿站吃住都是免费的,按规定,临行还可获赠些差旅费。许多地方官员乘机在招待标准和赠送差旅费方面大做文章,随心所欲。朱子制定了驿站招待条例,按官员的级别和担负任务的特殊性来分类定位,使驿站支出有章可循,从制度上控制浪费,节省开支。
十四 查办渎职 对移都监
淳熙八年(1181)的夏天,浙东大旱,流民四起,赈灾迫在眉睫。宰相王淮举荐朱子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,前往浙东赈灾。朱子轻车简从,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浙东赈灾巡视。
在绍兴城,几天没进食、身体羸弱的马老四被人搀扶到了朱子帐前,还没等问话就昏倒了,朱子当即让人端来米汤亲自灌喂。不一会儿,老马醒了。他老泪纵横地告诉朱子,家中断粮好几个月了,一家 8 口,已经饿死 5口。朱子奇怪,这么严重的灾情,衙门怎么没人上报。在马老四口中才得知,负责这个片区赈灾的兵马都监贾祐之,只派人在城区显眼处贴几张告示,没人过问具体的受灾情况,也没人统计灾民户数,更没人组织赈灾。
朱子让人请来了贾祐之,贾祐之对灾情却一问三不知,还劝朱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难抑怒气的朱子,当夜写下了他任职浙东提举后的第一篇弹劾状,弹劾贾祐之,罪名是“不如实上报饥民数量”。随后动用了作为浙东提举对官员最大的处分权限,对贾祐之进行对移,把未满任期的贾祐之提前调离现职工作,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处分。
十五 捣毁秦祠 大快人心
淳熙九年(1182),因为永嘉县接连遭受旱灾,田地几近绝收,不少乡民都陷入缺粮断食的困境,朱子便离开台州到了永嘉县。
临近晌午,朱子等人到了永嘉县近郊,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鞭炮声,他们寻声来到一座宗祠前,只见祠前高悬一匾,上写“秦公忠献之祠”6个大字,原来这是永嘉秦氏族人兴建的家祠,以此纪念前宰相秦桧。朱子是主战派,对秦桧的卖国行为深恶痛绝。朱子巡视永嘉时,秦桧已死20多年,没想到在永嘉竟然还有人为秦桧立祠纪念,这让朱子很生气。只见他走到秦桧像前,指着画像,鄙夷地说道:“此人生窃相位,祸国殃民,天理难容!”朱子回头看着秦氏族人继续道:“汝等在荒歉连年之际,不思赈灾救济之事,反倒在此欢谑恣乐?仁义之心何在?”
当晚,朱子写了一封《除秦桧祠移文》给永嘉县令,令其派人捣毁秦桧祠。火光中, 富丽堂皇的秦桧祠,转眼间化为灰烬,百姓拍手称快。
十六 揪出米虫 弹劾指使
淳熙九年(1182)正月初七,朱子等人来到绍兴府下辖的嵊县,看见灾民成群结队,嵊县负责赈济的官员是绍兴府派遣的指使密克勤,面对朱子询问一万三千石赈灾官米的下落,他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已经都派发到灾民手里了,还诬蔑百姓不知足,想多捞赈灾钱粮。边说边从公文袋里掏出了厚厚一叠账簿递给朱子。朱子细细查看账簿,一万三千石一点不少。
心生疑虑的朱子带人来到官仓开仓验粮,发现密克勤先派人领回一万三千石的官米,随后暗地派人运走四千一百石藏匿、转卖,私分了所得钱款。为了掩盖真相,派人在剩下的赈灾官米中掺入大量的谷糠和泥沙,搅拌后放入官仓,赈灾百姓。一万三千石的赈灾官米竟然掺了四千多石的米糠和泥沙,朝廷下拨给嵊县的救命官米,竟被密克勤贪污了 1/3。
朱子气得连夜牒文绍兴府,让人马上补齐官米下发到嵊县。随后,他又愤怒地写下了上任后的第二份弹劾状,要求朝廷严惩密克勤,给嵊县数10万灾民一个交待。
十七 为民请命 整顿吏治
为民请命是儒家士大夫阶层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家国情怀,朱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也是为民请命的典范。
淳熙十五年(1188)正月,在延和殿上,朱子以江西提刑身份提出改革狱政,减轻农民赋税负担。他指出:皇帝赵眘因循守旧,在位27年,没有寸尺之功,内不能修政事,安抚百姓,外不能抵抗金军的进攻,恢复中原,原因在于“君心不正”,朱子毫不客气地批评皇帝无所作为的原因是私欲太重,患得患失。
他提出对待百姓要教、刑并用。朱子认为要选择精要的语录,编辑成书,发给官民熟读,狱官要做到既了解“经义”,又懂得“刑法”,才可以做到“义刑义杀”。在朱子看来,狱官的好坏决定州县狱治是否清明,要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,在于治狱之官的遴选,他认为治“人”重于治“法”,州县狱治的优劣不在“法”而在于治“法” 之人。
十八 葱汤麦饭 勤俭传家
朱子从浙东辞官归隐后,醉心于武夷精舍著书讲学。一日,趁着空闲,朱子决定回五夫里去看看女儿朱兑和女婿黄榦。到女儿家时,已过晌午。朱兑一看父亲来访,很是高兴。得知父亲还未吃午饭,女儿朱兑赶紧到厨房,做饭给父亲吃。一进厨房,朱兑傻眼了,她发现,前几天买的菜肴早已用完,而她家离集市较远,现在去置办酒菜,肯定是来不及,想去向左邻右舍暂借,但大家都不富裕。夫君黄榦又因事外出,朱兑一个人顿时急得手足无措,朱兑突然想起多年前父亲曾经教她做过的饭菜。不一会儿,只见朱兑双手端着一个托盘,托盘里有一碗汤和一碗麦饭。她把饭菜送到父亲面前,轻轻放下,低头不语。朱子一下看穿了女儿的心事,微笑地拿起筷子,一边喝汤,一边品嚼着麦饭,不一会儿,朱子就把桌上的葱汤麦饭吃了个底朝天。饭后,朱子,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七言诗:葱汤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补脾。莫道此中滋味少,前村还有未炊时。
门 票:免费
开放时间:8:00-17:30
咨询电话:0599-5893697
到达交通:乘 1 路公交车在考亭下车可达。
★ 特别推荐
1. 考亭书院牌坊建于明嘉靖十年(1531年),是典型的明代建筑,牌坊高达十米,面宽逾八米由石板、石条雕造榫卯衔接而成雕有长龙、麒麟、凤凰、仙鹤等瑞兽祥禽图案。
2. 朱子文创书吧营业时间为8:00——17:30 ,图书分类以建阳历史、文化为主,设立儿童阅读区,收纳了大量的儿童绘本、杂志和科学、文学等书籍,还为游客提供高性价比的饮品服务及售卖文创商品。